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海茫茫,偶有邂逅。想不到我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两次邂逅,获得了好的题材,创作了两部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丝路碧海情》《泰兴号》。有朋友知道后开玩笑说,莫非是神灵助力你!我回答说,这是巧合,也是缘分,有了良机就要抓住。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门前矗立着一幢城堡式三层建筑,是过去的摩西会堂。现在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已成为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最齐全的地方,也成为犹太人到上海必访之处。
我无宗教信仰,难以相信摩西会堂有神灵。历史记载摩西会堂曾经有许许多多在虹口的犹太人去祈祷,进行宗教活动,给他们以心灵的安慰,尤其是在“隔离区”期间。
我两次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邂逅,获得了两部创作题材,真是没有料到。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反映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摩西会堂成功举行了首发式。结束后,与会的一位厦门的企业总裁前来找我,告知很受感动。他是泉州人,认为我有能力写一部反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希望我撰写并予支持。我觉得题材的确很好,但要写出谈何容易,必须要有大量的采访。后来他果然安排人陪同我去泉州、德化、南安、安溪采访,还去了印尼考察郑和下西洋的踪迹。我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古代海上丝绸丝路的海情、商情、风情等,经过艰辛的创作,终于完成了30万字反映闽南儿女为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精神的长篇小说《丝路碧海情》,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新民晚报》《海丝商版》连载。改编的同名中英文彩色连环画荣获华东美术出版金奖。可以说,没有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首发式邂逅那位总裁提议和帮助,《丝路碧海情》不可能问世。
无独有偶。2021年2月,朋友吴总请我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喝咖啡,他还请来了家乡退休在沪的张局、做瓷业的谢总,我们海阔天空聊天,谢总告诉一个消息,他的老领导郑董从英国购买了“泰兴”号沉船打捞出的12万件德化古瓷器,故事很多。他们都希望我写一部关于“泰兴”号小说,我当时有些心动,但对“泰兴”号了解得还不够多。5月8日郑董来到上海,张局和谢总约我去见面,郑董详细向我介绍了“泰兴”号。该帆船1822年(清道光二年)元月,从厦门港驶往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船长担心途径马六甲海峡会遭遇海盗打劫,便改变了传统的航线行驶,不料触礁沉没…..
“泰兴”号是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之一,被称为东方的 “泰坦尼克 ”号。而这次海难中外国船只救了180名中国落水者生还,是件了不起的人道主义搭救,大难见真情,大爱无国界。这是一个难得的国际海难救援题材,又是反映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传奇,对弘扬传播人类文明和品德的高尚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曾经去过爪哇岛,对“泰兴”号出事海域岛屿的海情丶风情也有所了解;也曾去过德化采访,对德化的风情风貌和历史也有所了解,这也是我撰写《泰兴号》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疫情期间,我克服困难,潜心创作,终于完成25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泰兴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正在被翻译成英文,已经签订出版协议书,可望2025年6月eBkooPro出版社出版,在美国亚马逊销售。
该书能以英文在国外出版,也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缘分的给力。2015年我去那儿寻找资料,巧遇黄永成和夫人赵宜君拍摄摩西会堂,我们成了朋友。后来赵宜君介绍复旦大学外国教授米瑞与我相识,她推荐我的作品在eBkooPro出版社出版。没有我和黄永成夫妇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结下缘分,我不可能认识米瑞,也出版不了《泰兴号》英文版。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不仅是参观的好地方,也是结缘的好去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作者简介:
于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马鞍山市外事办公室主任兼市侨办主任丶市旅游局局长。1995年调任上海工作,在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从事国际文化交流。著有长篇小说《风媒花》《翰墨情缘》(日文版名《李海天的书法》)《异国未了情》《樱花璀璨》《海啸生死情》《爱在上海诺亚方舟》《丝路碧海情》《泰兴号》,散文集《伟哉!李太白》《海阔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