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首页 > 学术 > 交流分享 > 正文
87岁原犹太难民査娅·斯默回忆在上海的日子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我们走访了居住在芝加哥的査娅·斯默(CHAYA SMALL),一位出生在波兰,曾流亡于日本和中国上海的犹太女士。87岁的斯默女士深深热爱中国文化,她的家充满了中国气息,入口左侧有她女儿亲手制作的十字绣作品“富泽吾家”、书房墙上挂着贵妃醉酒的画卷、餐厅里摆着花开富贵的花瓶、博古架上有来自上海的人力车摆件、中式屏风上挂着中国结和平安扣。


身着中式上衣的斯默女士(右)


身着中式刺绣对襟上衣的斯默女士,给了我们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拥抱,竟然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她们都是饱经风霜、善良友好的老人,都是看清生活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的勇士。

1940年,6岁的査娅和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纳粹,搭上西伯利亚铁路列车逃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列车上,比窗外苍凉的荒原更令人心寒、绝望的是列车内恐怖的气氛。逃亡的犹太人在拥挤的列车内席地而坐,荷枪实弹的士兵用枪口指着她们,除了上厕所不许他们出声和交谈。幼小的査娅被吓坏了,躲在父母的怀里,望着穿着制服的士兵,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那个幽暗、寂静、狭长没有尽头的车厢和慌张、恐惧的心情却令她牢记了80年。她裹着薄薄的毯子,躺在地上睡了不知道多久,唯一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就是蜷缩的睡姿和晃动的车厢地板,她紧紧抓住毯子,熬过了噩梦般的一夜又一夜。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士兵并不允许犹太人下车,在那个战争时期、人人自危的年代,有谁愿意接纳一车犹太难民呢?斯默女士泪光闪烁、声音颤抖,我想她永远无法忘记那一段旅程。


斯默女士接受采访


斯默女士一家成功逃离波兰,保住了性命,留在那里的亲人却全无生还。1945年,当全世界都为战争的结束庆祝欢呼的时候,她的父母却跌坐在板凳上,默默垂泪。寻遍当时上海的报纸,没有任何来自波兰的寻亲启示在呼唤他们,这意味着留在波兰的亲人可能都已不在人世。战后,斯默女士一家一直在世界各地寻找亲人,但是很不幸,没有任何音信。

生离死别的痛,曾经重重地打击着斯默女士一家,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逃亡到日本,又辗转到中国上海,这一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凡事要多看美好、积极的一面,在上海生活的几年中,日子虽然艰苦,但是始终能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又得到中国朋友的帮助。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亲情、友情弥补了一切。” 斯默女士的豁达与乐观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亲见了“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的境界。

正因如此智慧,斯默女士晚年过得既独立又温馨。平时,斯默女士独居于芝加哥家中,自己准备三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这位老人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她告诉我们,和儿女们关系亲密、经常走动,每周五儿女们会轮流打电话给她。

斯默女士不仅是位令人钦佩的母亲,还是一位成功的地产经纪人,保持了从业50年零投诉的记录。她的口碑非常好,只要是她推荐的房子,客户都深信不疑。她骄傲地说:“为了照顾五个孩子和家庭,选择了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的房地产经纪作为职业,50年来认真对待每一单业务,不说谎、不掩饰、不为赚取中介费而勉强成交任何业务。”


斯默女士接受采访


家有一老,犹有一宝。对斯默女士的采访进行了整整一天,她为我们准备了甜点、咖啡,展示了她的老照片和收藏,在书房和我们一起回忆她的丈夫,配合我们所有的采访要求。临行时,我们三人再次拥抱在一起。女儿悄悄对我说:“妈妈,我特别舍不得放开斯默女士,她太温暖、太有力量、太可爱了!”

是啊,这位宝藏老人,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分享、太多的故事可以述说。我们看到了她的千帆过尽,不改初衷,也愿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周茜  原文转自叶史瓦大学官网,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