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阐释、传播和教育等功能?近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2024年度学术周活动,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安来顺教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系主任陈俊松教授,历史科普号“御史房”作者、云韶集团特聘高级顾问蔡乐昶老师用五天时间为纪念馆馆员开讲授课,用各自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解答这一问题。

朱成山教授
朱成山教授作了题为《从不到100件到170000多件——23年征集、保管、研究于一体的工作实践一席谈》的讲座。他生动讲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初创时期、史料征集起步到成功申遗、首创国际学术研讨会、建成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非凡历程,鼓励大家要努力将纪念馆打造成为集历史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安来顺教授
安来顺教授的讲座题目为《信息与价值:认识博物馆藏品的关键维度》。他指出,博物馆的收藏不是遗产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生命周期的开始;博物馆的传播不是为了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公众的心灵点亮。在藏品 “博物馆化” 这一动态过程中,深入挖掘藏品信息、充分开发价值以及完美展示意义是关键所在。博物馆专业人员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让藏品在博物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郑奕教授
郑奕教授的讲座题目为《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及其制度推动》。郑教授基于丰富的实地调研经验,分析了目前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现状。她建议,完善博物馆长期合作学校名单,在整合学校特色、内容定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教育人才培养晋升机制,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陈俊松教授
陈俊松教授作了题为《二战期间欧洲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与讲述——一个跨媒介的视角》的讲座,引入了跨媒介叙事理论,对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进行了多元解读。他说,以不同的切入点和表现形式来呈现历史,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历史在不同媒介的互动与传播过程中,也能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蔡乐昶老师
蔡乐昶老师以《“流量为王”?——试述新媒体时代正能量宣传的运行机理》为题开讲,以实例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性。他指出,要掌握热点话题的触发机制、情感共鸣的激发路径以及信息传播的节点效应,最重要的是,只有高质量、富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