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多年前,欧洲犹太人为逃脱纳粹迫害,从战火弥漫的欧洲远行至东方的上海避难,开启了一段中犹民族间患难相助的历程。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成立,致力于保存和传播这段历史,也成为中犹两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相关领域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平台。
2023年5月17日下午,为讲好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血脉联系的友谊故事,提高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大的朋友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这是纪念馆自2020年底扩建开馆以后召开的首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会议。

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致欢迎辞。他表示,在虹口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好北外滩地区的历史文脉,又要激发北外滩地区新的活力,使它成为连接虹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欢迎海内外朋友共同参与北外滩地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理事会主席Dani Dayan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副馆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Andrzej Kacorzyk视频致辞。“在大屠杀惨剧发生时,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对犹太难民张开双臂,把我们两个民族联系到了一起,”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理事会主席Dani Dayan在视频发言中表示,此类历史纪念馆的价值远不止“纪念”,我们正走向大屠杀纪念的分水岭时期,要把纪念馆中的实物、证词、数据转化为知识和教育,以不断的教育确保历史不再重演。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副馆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Andrzej Kacorzyk表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力地证明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和悲悯也不会泯灭,它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公平与正义挺身而出。”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傅继红在致辞中表示,这段中犹民族相遇相知相交的故事是中国叙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例证,希望这次会议能加强纪念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纪念馆国际传播效能,共同助力打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主旨发言
纪念馆的国际推广和传播



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Hetty Berg,英国爱丁堡犹太文化中心主席、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Joe Jeff Goldblatt和音乐剧《上海奏鸣曲》主创人高翔视频发言。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创始馆长布鲁门萨尔即是当年的上海犹太难民之一,于1947年移民美国,曾担任卡特内阁的财政部长。“如果布鲁门萨尔没有在上海找到庇护,柏林犹太博物馆就不会如今天一样存在,”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Hetty Berg表示,犹太人的逃亡历程和在上海的生活始终是该馆重要的展览主题。她建议,各国的犹太难民主题纪念馆可在数字领域展开合作,由此将藏品共享,共同强化人类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反思与警醒。





纪录片《花园桥》联合导演、总制片人王菲扬,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创始馆长Paul Martin,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滕绍骏,美国巴巴什艺术基金会主席Cathy Barbash和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管维镛发言。“我们一直认为,来自上海人民的慷慨帮助,是大屠杀时代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这发生的一切,是我们常设展览的一部分,”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创始馆长Paul Martin认为,“现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时间,让拥有善意的人们走到一起。” 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滕绍骏表示,当前在美国,仍不乏对一些民族的仇视情绪,并有针对性的法律颁布。“这个方向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学习和尊重历史,历史就会重演。”滕绍骏说,民相通心相通,常交流,人们才能够心连心,通过敞开心扉重建信任。通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样实实在在的展示,我们希望提醒、教育国际社会,不仅回顾二战,也要审视当下。
主旨发言
纪念馆在国际青年中的影响力提升




上海德国学校校长Susanne Hess,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YChina有限公司和“开路文化”创始人Yael Einav和知名网络视频博主郭杰瑞发言。
主旨发言
寻访和凝聚犹太后裔共同传播这段历史





原上海犹太难民画家白绿黑之子Dean Bloch视频发言,原上海犹太难民Sonja Mühlberger,原上海犹太难民Claire Sheftel之孙Kenny Martin Sheftel,犹太医生汉斯·米勒之子米德华和原上海犹太难民沙拉之子李希辉发言。从事着医疗健康和中以两国贸易工作的企业家李希辉是原上海犹太难民沙拉之子。“我的出生是中犹友谊的见证,也是中犹爱情的结晶,”李希辉认为,今天的世界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经历教育了人们,面对逆境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1939年出生在上海犹太难民居住区的“上海宝贝”索尼娅·穆尔伯格致力于寻访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字已有二十多年,她努力的成果体现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的名单墙上。她研究整理的名字已增加至19730个。在索尼娅心中,上海曾给予其全家无可比拟的安全感。“我爸爸妈妈曾经跟我说,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到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签署合作备忘录,两馆今后将在共同研究、内容开发和巡展传播等方面将加深合作。“我们的使命非常类似,”Paul Martin说,希望通过特展、巡展等交流促进不同人种与文化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和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避免历史悲剧再发生。

以犹太人避难上海为背景创作的三部音乐剧作品影像资料《犹太人在上海》《苏州河北岸》《海上·音》被纪念馆收藏。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发表专题演讲。他表示,召开此次会议,对聚焦纪念馆的国际推广和传播,提升在国际青年中的影响力和讲好这段与上海有关的独特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建议,一方面要将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进行更具文化性的包装,另一方面也要让中国与以色列艺术家进行合作,拍摄更多犹太难民的故事,让纪念馆从历史的悲伤变为未来的昂扬,让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杨洁勉进行会议总结,呼吁全世界年轻人运用新技术手段发出声音,传播历史,守护和平。纪念馆要链接过去、现在及未来。一代人总要离去,但史料与物件会在不同时期诠释出新的意义,唤起人类的同理心。“今天的世界站在和平与战争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加大努力、守护和平,不要让人类的历史悲剧再次现身。”

人民日报、新华社、China Daily、中新社、解放、文汇、上海电视台、上海电台、新民晚报、Shanghai Daily、ICS、CGTN等十余家媒体受邀参与本次会议的采访报道,共同助推纪念馆的传播效能,不断提升“犹太故事”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