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扩大服务消费,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开展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推介工作。
在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上,上海的“海上方舟·共同家园”文物主题游径以及“梅绽东方”梅兰芳文物主题游径,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显著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的规划布局,获评2024年优秀文物主题游径!
在上海市文物局的悉心指导下,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恪守“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使命担当,立足区域“文化三地”资源禀赋,系统梳理整合区内文物资源,精心打造“海上方舟·共同家园”文物主题游径品牌项目。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是虹口区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的重要突破,更是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高品质文旅服务体系提供了虹口样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岁月中,上海以其包容开放的胸怀,成为万千流亡者的避风港。这片土地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栖身之所,更成为他们坚守希望的精神家园,镌刻了一段跨越民族与信仰的历史篇章。
如今,这里不仅是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见证了人类在至暗时刻的互助与共情,生动诠释了“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文明光辉。
“深度漫行+历史解码”——通过参观与探寻文物建筑的形式,了解当年中国上海以开放胸怀庇护流亡者的历史,体现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刻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游径涵盖13处文物资源,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未定级文物3处。由避难之舟、共生之巷、城市之锚三部分构成。
“海上方舟·共同家园”文物主题游径解读:
1.避难之舟
这里是二战时期上海庇护数万犹太难民的历史见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受难者提供了最后的避风港。

摩西会堂旧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摩西会堂始建于1927年,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该建筑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建造,为外廊式建筑风格。2007年经过全面修缮恢复成原始样貌,以其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纪念馆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平台,内含展品近1000件(组),于202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展示了犹太难民的历史,也反映了中犹两个民族在黑暗岁月里的温情往事,成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独特文化承载地。
2.共生之巷
舟山路霍山路一带曾被称为“小维也纳”,红砖石库门里弄中,犹太面包房、咖啡馆与中式杂货铺比邻而居;白马咖啡馆的醇香、街角飘荡的手风琴声与本地小贩的吆喝交织成独特的战时市井画卷。这条街巷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共享,更是文化、生计与情感的融合。



3.城市之锚
提篮桥监狱作为远东第一监狱,铭刻着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复杂历程;而香火绵延的下海庙,则承载着本地渔民与移民的信仰寄托。一狱一庙,一法一俗,共同锚定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纵深。
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
提篮桥监狱由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狱内设立“上海监狱陈列馆”,展示了中国监狱史和上海监狱史。提篮桥监狱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监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且曾关押过许多爱国人士和仁人志士,如章太炎、邹容等,展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日本战犯关押、审判和执行处旧址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关押和审判了大量日本战犯,包括策划南京大屠杀的乙级战犯谷寿夫等。这些历史事件使得提篮桥监狱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地。

王孝和烈士就义处
1998年初提篮桥监狱在就义处重建了王孝和烈士塑像,扩展了绿地面积,并辟建了“孝和广场”。王孝和烈士就义处作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历史遗址,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下海庙
下海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目前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下海庙门上一副对联:“上海下海下海佑上海”“大山小山小山垒大山”,暗含了上海作为庇护之地的隐喻,与犹太难民将上海视为“海上方舟”的比喻形成呼应,均体现了危难中对生命的守护与希望。

活动剪影
主题游径开发至今,已经组织将近6000+市民游客,来到上海虹口提篮桥区域参观打卡,并取得较好反响。



202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以“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为核心议题,呼应ICOMOS成立60年来的使命。中国主场活动聚焦“绿色发展与多彩传承”,强调文化遗产在生态可持续与社会融合中的价值。
文物主题游径是以文化纽带串联历史与当下,通过系统性保护理念激活文物时代价值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凝练主题、阐释文物内涵、讲好历史故事,统筹保护与利用,以“小而美、小而精”理念释放资源,通过串联低级别文物带动保护与开放,并创新文旅业态服务国家战略。以2024年优秀案例推介为契机,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精准发力,推动文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海上方舟·共同家园”文物主题游径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跨越文明的实践教育。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者将切身感受上海作为“海上方舟”的厚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进而深化对城市精神内核的认同。
“海上方舟·共同家园”文物主题游径不仅是对人类逆境中坚韧史诗的回望,更成为探讨遗产韧性、社区共生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案例——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不只是过去的遗存,而是构建包容性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