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祖父母和父亲在上海九年的记忆都封存在一只旧皮箱里

一只旧皮箱,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家族往事,也开启了威廉·杰德瓦布(William Jedwab)的寻根之旅。

威廉,是一名来自巴西的上海犹太难民后裔,1939年3月他的家人从德国来沪避难,在上海生活了九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段经历都被老人们深深藏在心里,直到威廉打开家里的一只旧皮箱,里面有许多与上海有关的证件、船票、照片等。遥远的东方和自己的长辈之间有何关联?怀着对家人经历的好奇,威廉开始去了解那段曾经鲜为人知的历史。

10月的最后一天,秋雨绵绵,威廉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找寻家人封存的记忆。在参观时,他全程拿着手机认真记录,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提了许多问题。当看到似曾相识的德国护照、来上海的船票、嘉道理学校的成绩单时,他十分激动地说“这些我们家也都有”。在描述隔离区情况的展板前,威廉站了很久,看着照片上狭窄阴暗的街道,了解到日本占领当局的所作所为,他深深感受到犹太难民当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威尔海姆及全家来沪船票

威尔海姆在上海的侨外居留证


在展厅“共叙情谊”版块,有一部分讲述了巴西小提琴家奥拉西奥·舍费尔寻根上海、捐赠史料的故事,威廉在展板前道出了与我们纪念馆的缘分——2019年,纪念馆在巴西圣保罗犹太博物馆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巡展,他也去了现场,很受触动。展览结束后,威廉将家族史料全都捐给了巴西圣保罗犹太博物馆,希望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上海犹太难民史。


威廉在参观纪念馆


威廉曾经找到一张旧报纸,上面记录着祖父于1948年在上海过世,墓地位于霍山公园附近。时过境迁,墓地早已不复存在。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威廉来到了霍山公园,他站在“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前凝视良久,最后收起了伞,任由雨水打湿衣襟,低头深情怀念。


威廉在霍山公园纪念碑前怀念家人


威廉说,小时候大人们再三关照不能碰橱柜里的皮箱,后来才明白,是他们不愿意触碰伤痛。在探索家族过往的过程中,他四处查阅历史资料,想要用获得的信息拼凑出整个故事的全貌。他多次前往德国深入了解历史,并于2005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当时走在上海的老马路上,他仿佛看到了祖父母和父亲,以及千千万万欧洲犹太难民在此生活的情景。

“如果没有中国人帮助,就不会有我们的现在,非常感谢!”威廉深情地说,“中犹两个民族在艰难时刻结下了深厚情谊,未来大家更要齐心协力守护和平,希望世上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将家族史料存放在故事的发生地”一直是威廉的心愿。11月4日,结束北京行程后,威廉回到上海和陈俭馆长见面商谈,希望可以通过和巴西圣保罗犹太博物馆合作,把已捐赠的史料分享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同时,他还透露自己家族的故事已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圣保罗的剧院上演时有约22000名观众到场观看,希望未来这部戏剧也能和上海观众见面。


避难故事

1939年3月,威廉的祖父母威尔海姆·杰德瓦布(Wilheim Jedwab)和凯特·杰德瓦布(Kaete Jedwab),为躲避纳粹迫害带着年仅1岁的马塞尔·杰德瓦布(Marcel Jedwab)搭乘“绿伯爵”号邮轮来到上海。他们在上海艰难谋生,曾在华德路(今长阳路)24弄9号开了一间服装定制店。马塞尔长大后在嘉道理学校上学,学习成绩优秀。1948年6月8日,54岁的威尔海姆在上海去世,葬在华德路墓地。同年,凯特和马塞尔离开上海前往巴西。


马塞尔在嘉道理学校的成绩单

凯特的巴西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