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难民后裔来访丨美国夫妇来馆意外发现亲人在上海避难期间创办了一份德文刊物


近日,一对退休的美国夫妇Sandra和Paul带着亲人的故事远道而来,他们各自的亲人都与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Sandra分享了其阿姨Susan Flusser的故事:Susan Flusser出于奥地利维也纳,1941年,4岁的Susan随父亲逃离纳粹控制下的奥地利,搭乘西伯利亚铁路前往俄罗斯,再辗转乘船经过日本,最终抵达中国上海,与先一步来到上海的母亲和哥哥团聚。Susan后来在采访中回忆道:“当时和犹太难民生活在一起的中国人民尽管穷苦,却很善良,经常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生活物品。”在上海期间,苏珊还学会了说普通话和上海方言,以适应当地的生活。



战争结束后,Susan一家离开上海,移民美国。如今,87岁高龄的Susan定居纽约,仍时常向后辈提起在上海避难的经历,还在家中添置了中式家具以及中国的美术作品,以怀念这段特殊的岁月。

Paul祖父的表亲Adolf Josef Storfer也是上海犹太难民,他在上海期间创办了《黄报》。《黄报》于1939年5月1日创刊,是由上海犹太难民创办的一份德文刊物,被认为是当时亚洲编辑最出色的报纸之一。该报专门登载关于文化的文章以及政治新闻和本地消息。

Paul对远亲Adolf在上海生活的经历了解得不多,纪念馆工作人员特地将他带到“新闻出版”的展板前,其中就有《黄报》和创办者Adolf的介绍。看到这些后,Paul激动地说“太意外了”。



参观结束后,Sandra和Paul说,他们之前仅仅了解二战时期欧洲发生的事情,对于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故事知之甚少,非常感谢上海提供了庇护之地以及生存的希望,不然他们的亲友就要面临死亡。

这对美国夫妻在名单墙上找到了亲友的名字,更是在这些名字背后感受到那段动荡岁月中人性的温暖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