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正式开馆前的最后筹备阶段,迎来了三十多位曾经在我馆服务的志愿者“回家探亲”。志愿者中既有年轻的院校学生,又有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在纪念馆完成扩建、即将重新开放之际,志愿者受邀前来分享他们在纪念馆工作期间的故事、经验以及对纪念馆的展望。


在本次活动中,志愿者首先参观了纪念馆的新馆扩建部分,在随后的经验分享座谈会上,志愿者代表给我们分享了他们在纪念馆工作时的经验与感受,以及在纪念馆担当志愿者的经历对他们生活、工作、个人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曾经的志愿者、现上海大学老师单凌深情讲述了,纪念馆所代表的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的这段历史,背后所拥有的情感力量,让她很受触动。
志愿者张玮形容,在馆方的主持下,志愿者拥有很大的工作自由度,让她既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又从工作中获得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志愿者俞海仪则给我们分享了她与前犹太难民意外相遇的故事。

志愿者秦恺誉认为,纪念馆扩建后,更为丰富的史料,对讲解员的知识储备和讲解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讲解员在注意提升讲解接待能力的同时,也要参与到对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中,加强自身与纪念馆整体的研究能力。
资深支援者杨艨则提醒,纪念馆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不仅是讲解,还要注意从细节处为游客、尤其是前难民提供所需,并养成向游客学习的习惯,在讲解接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注意积累研究,知识共享。
曾经协助纪念馆收集史料的廖光军也指出,在史料收集过程中要注重批判选择与鉴别辨析。
为答谢志愿者对纪念馆多年来的服务,纪念馆特别为到场的所有志愿者颁发证书,感谢他们对纪念馆一路以来的支持。完成志愿者大家庭大合照后,此次活动完满结束!希望各位志愿者常回家看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