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首页 > 展览 > 临时展览 > 正文
“广西与上海抗战中的国际互助”特展在南宁市博物馆开展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南宁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广西与上海抗战中的国际互助”特展于7月6日在南宁市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结束。

展览聚焦上海与广西抗战中国际互助的感人事例,从个体生命去反映时代背景,分为“援战:跨洋而来的并肩”“守护:硝烟里的双向奔赴”“长留:和平年代的同袍印记”等三个部分,以百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为载体,多角度讲述上海与广西在抗战中的国际互助故事,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珍贵价值。



“这辆竹制的玩具独轮车,是我们纪念馆征集到的第一件实物藏品。这是原上海犹太难民约瑟夫捐赠给我们的,包含着他的童年回忆……”开展当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资深志愿者丁文琦和南宁博物馆讲解员一起,为首批观展观众进行导赏。从何凤山的“生命签证”、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凝结三代人情谊的“贝蒂婚纱”,到加入八路军的傅莱医生……他向观众娓娓道来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中犹两个民族的人民,曾在中国大地上相濡以沫、共克时艰,最终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展当天,陈俭馆长也作了题为《共同建设跨民族的精神家园》的公众讲座,为参观后仍意犹未尽的观众较为系统梳理了二战期间约两万名欧洲犹太难民在沪避难的历史,介绍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建馆理念、发展历程和国际传播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纪念馆征集而得的万余件藏品已形成完整的史料链,尤其是原上海犹太难民捐赠的、反映历史侧面、浓缩动人故事的珍贵藏品,在纪念馆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价值理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本次展览中,纪念馆共计展出16件展品,包括约瑟夫的“独轮车玩具”、凝结着贝蒂一家三代人情谊的婚纱、傅莱的医学手稿,以及来沪犹太难民持有的德国护照、难民乘坐邮轮来沪的船票、在沪开办诊所的开业执照和在沪结婚的中文结婚证书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并能够客观反映这段历史。其中,“贝蒂的婚纱”的复制品是首次在纪念馆外亮相。贝蒂的婚纱为纪念馆藏一级文物,复制品由纪念馆联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龚勤理教授团队,历时一年精心制作而得。从布料材质、花纹和织法,到裁剪时的对花和缝制时的针法工艺,复制品都尽量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婚纱原件,为的是今后能够让更多观众在馆外也欣赏到这件80多年前中西合璧、制作精美的婚纱,了解到已故的贝蒂女士对上海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以及将这个感人故事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美好愿望。